商标代理
商标代理
企业年检代理
经济信息咨询服务
您的位置:首页 -- 商标新闻

公安部亮剑:5起典型案例+5个典型事例,依法打击知识产权犯罪,护航高质量发展

2025-07-17

文章来源: 中国知识产权报微信

        为高标准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,高质量服务经济社会发展,公安部日前印发实施《关于依法打击知识产权犯罪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》。7月16日,公安部公布5起依法打击知识产权犯罪服务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,涉及软件著作权犯罪、侵犯商业秘密犯罪和制售假冒品牌玩具犯罪等,受到业界关注。

在打击侵犯软件著作权犯罪中,2025年2月,山东省枣庄市公安机关根据工作发现线索,破获一起侵犯软件著作权案,抓获犯罪嫌疑人16名,打掉销售窝点5处,查获盗版工程软件加密锁2000余把,有效保护和激发企业创新创造活力。

  在打击侵犯商业秘密犯罪中,2023年6月,浙江省宁波市公安机关根据工作发现线索,破获一起为境外非法提供商业秘密案,抓获涉案犯罪嫌疑人12名,及时截获我国新能源企业技术秘密资料26份,有力维护了企业技术安全。

  打击家电消费领域侵犯知识产权犯罪中,2024年9月,安徽省宿州市公安机关根据群众举报线索,破获一起制售假冒品牌家用电器案,抓获犯罪嫌疑人13名,打掉犯罪团伙3个,捣毁窝点8个,关闭涉嫌售假网店26家,查获假冒品牌冰箱2000余台,有力维护了消费者和企业合法权益。

  打击制售假冒品牌玩具犯罪中,2025年3月,北京市朝阳区公安机关根据工作发现线索,破获一起通过网络直播等方式非法制售假冒品牌玩具案,抓获犯罪嫌疑人48名,打掉犯罪团伙6个,现场查获假冒品牌玩具50余万件,切实维护了儿童玩具行业健康发展。

  打击制售假冒食品犯罪中,2024年8月,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公安机关根据主动研判发现线索,破获一起制售假冒品牌肉肠案,抓获犯罪嫌疑人11名,捣毁制假售假窝点5个,关停售假网店4个,现场查获肉肠2200斤,有力保障了群众食品安全和企业合法权益。

  同时,公安部也公布了依法打击知识产权犯罪服务高质量发展的5个典型事例,具体如下:江苏省无锡市公安机关打造知识产权保护服务前哨集群。江苏省无锡市公安机关按照“网格化布点、集群化建设、实体化运作”的思路,坚持“点线面”“全覆盖”“差异化”打造知识产权保护服务前哨集群,在全市支柱产业、领军行业、龙头企业创建14个“知识产权保护服务前哨”和线上“服务云哨”,由民警定期入驻、嵌入办公、问诊服务,会同相关部门组建知识产权“维权联盟”,指导企业完善风险防控机制,开通案件受理“绿色通道”,提供快速维权、法律咨询、普法宣讲等全流程、一站式、个性化服务。

  浙江省杭州市公安机关推动建立完善标准规范体系。浙江省杭州市公安机关紧紧围绕杭州特色的战略科技力量,建立人工智能(大数据)、机器人、智能网联汽车、低空经济、半导体等产业“产、学、研”领域500家创新主体保护名录及知识产权犯罪风险指数,强化重点保护和风险预警感知。联合相关部门制定《商业秘密保护能力指标体系》相关标准,发布《科技型中小企业商业秘密风险基础防范工作指引》,针对机器人、智能制造、生物医药等三大行业分类定制创新风险自检表,指导企业精准防范风险。会同相关部门建立“一站式”知识产权联合保护中心,完善支队、大队、派出所三级“知产警官”体系,创新市、区两级上下联动“双轨”办案模式。

  安徽省合肥市公安机关创新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。安徽省合肥市公安机关主动对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求,推动构建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,试点成立市级知识产权犯罪接报案中心,在县区和183家高新技术企业设立专门的警务联络室和警务联络员,涉企法治服务水平不断提升。特别是在商业秘密领域,联合相关部门在重点企业(园区)设立6家商业秘密协同保护指导站,制定《企业商业秘密风险体检细目》,引导企业完善商业秘密保护措施,从源头降低侵权风险。

  湖南省长沙市公安机关推广建立保护知识产权驻企业工作站。湖南省长沙市公安机关推广建立保护知识产权驻企业工作站,持续深化驻企警务改革,针对商业秘密、商标保护等环节,为企业提供定制化服务,将知识产权刑事保护深度融入企业研发、生产、销售全链条,构建起“体检式预警+靶向化防控”的知识产权立体保护网络。驻企工作站现已覆盖207家支柱产业领军企业及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,累计帮助企业化解侵权纠纷300余起,侦破侵犯商业秘密、假冒注册商标等案件200余起。

  四川省公安机关推广使用“知识产权云警务”微信小程序。四川省公安机关积极推广应用“四川公安知识产权云警务”微信小程序平台,对接企业形成线上线下结合的一站式知识产权服务平台。依托云警务平台线索报警功能,企业可随时随地通过手机微信端上传文档、视频或图片等资料,实现“一键报警”,及时反映侵权问题线索或进行在线咨询,目前,已有商业秘密保护创新试点企业、知识产权保护示范企业、专精特新企业及驰名商标企业在内的7200余家企业入驻该平台,为企业挽回经济损失6400余万元。(本报记者 姜旭)